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种类丰富,旨在提升心理素质、促进自我成长。以下是常见的活动类型及具体形式:
心理健康讲座
主题涵盖情绪管理、压力应对、人际交往等,例如“压力管理理论与技巧”或“恋爱心理与成长”。
讲座形式包括专家授课、案例分析等。
心理健康宣传周/月活动
通过展板、海报、线上推送等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例如“5.25心理健康月”期间的“美丽心灵”倡议活动。
团体心理辅导
采用游戏(如“同心鼓”“毛毛虫”)、角色扮演等方式,提升团队合作能力、抗压能力,例如“减压赋能,逐梦前行”团体心理辅导。
心理素质拓展训练
通过户外拓展项目(如信任背摔、盲人方阵)培养坚毅品质和团队精神。
心理情景剧比赛
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情景剧,展现心理问题及解决过程,例如“心阳光·心飞扬”大学生心理情景剧比赛。
心理漫画创作
以四格漫画形式表达心理状态或情绪管理技巧,增强自我觉察能力。
心理微视频大赛
鼓励制作展现宿舍生活、友谊等主题的短视频,通过创作过程实现自我表达与心理调适。
“五育并举”心理健康项目
艺术学院承办的心灵音乐会、心理观影活动等,通过艺术形式促进心理成长。
心理支教/陪伴活动
志愿者开展留守儿童书信陪伴、心理疏导等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与同理心。
社区心理健康教育
结合新生适应期需求,开展普测、心理委员培训等,关注群体心理健康。
朋辈心理辅导团队
学生自主组建的互助小组,提供情绪支持、压力疏导等自助服务。
心理健康测评与咨询
提供专业测评工具、在线心理咨询预约等服务,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心理状态。
以上活动可根据学校特色和需求灵活调整,关键是通过多样化的形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心理健康维护。建议关注学校官网或心理服务中心公告,及时了解最新活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