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具眩光的原因可分为以下几类,并结合具体场景和设计要点进行说明:
光源过亮或位置不当
当光源亮度过高或直接照射观察者时,光线强度超过眼睛适应范围(人眼最大承受亮度约106cd/m²)会导致刺眼感。例如,未做防眩处理的吊灯、射灯或嵌入式射灯,若安装在人眼正上方30°-60°范围内,易引发直接眩光。
环境亮度对比过高
在暗环境中使用高亮度光源(如白炽灯),即使光线未直接照射,环境亮度与光源亮度差异过大也会产生眩光。
镜面反射
光源通过抛光金属表面(如镜面、玻璃)反射后进入眼睛,常见于有镜面装饰的空间。例如,教室中的镜面护眼灯若未采用防眩处理,易导致学生产生眩晕感。
间接反射
光线在非直接路径上反射后进入眼睛,如地面、墙面等粗糙表面的二次反射,常见于开放式办公空间或客厅。
亮光源与暗背景对比
当亮光源直接照射在暗背景(如深色墙面)时,两者亮度差异会增强眩光效果。例如,舞台灯光在黑色背景上会显得尤为刺眼。
光源尺寸与分布
大面积光源或多个光源集中照射时,光束发散程度低,易产生眩光。例如,未加格栅的LED灯带或轨道灯。
环境适应性
在暗环境中突然遇到强光(如夜晚开灯),瞳孔来不及收缩,也会引发眩光。
调整灯具参数
降低光源亮度至合适水平(如商业空间建议不超过500cd/m²)。
采用防眩处理,如格栅、渐消曲面设计,减少直接和反射眩光。
优化灯具布局
避免光源直接照射观察者,保持20:1亮度比以下。
嵌入式射灯应低于视线水平30°,避免在活动区域产生强光。
改善环境光线
在暗环境中使用暖色调灯光,降低视觉刺激。
采用漫反射材质(如磨皮玻璃)减少镜面反射。
通过以上措施,可有效降低眩光对视觉舒适度的影响,提升照明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