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考试制度主要通过 科举考试 选拔官吏,其名称和层级结构如下:
科举制度
由隋文帝杨坚于隋朝创立,延续至清朝末年,历时约1300年,通过分科取士选拔官员。
主要阶段
院试 :县级考试,考生为童生,合格后成为生员(秀才)。
乡试 :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中者为举人,又称“秋闱”。
会试 :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录取者为贡士,又称“春闱”。
殿试 :皇帝主考,贡士参加,分为三甲:一甲(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秋闱 :特指乡试,因在秋季八月举行。
春闱 :指会试,春季举行。
金榜题名 :特指殿试中榜,是古代读书人梦寐以求的荣誉。
童试 :县级考试,是科举的入门级,合格者称为生员。
解元/会元/探花 :分别指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
科举制度通过层层选拔,既维护了封建统治,又为寒门子弟提供了上升通道,对后世教育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