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中的细菌种类繁多,可根据功能、生存环境等特征进行分类。以下是主要类型及特点的总结:
按代谢类型分
自养细菌 :能利用光能或无机物(如硝化细菌、硫黄细菌)合成有机物,参与氮循环和硫循环。
异养细菌 :依赖有机物质(如腐生细菌、纤维素分解菌)获取能量和碳源。
按生存环境分
土生土长(土着)细菌 :长期适应本地土壤环境,营养来源于有机质(如节杆菌、诺卡氏菌)。
入侵性(外来)细菌 :可能通过污染传播,如病原菌或外来物种。
其他特殊类型
芽孢杆菌 :能形成耐高温、耐干燥的芽孢,如破伤风杆菌、炭疽杆菌。
放线菌 :产生抗生素(如链霉素)和生物活性物质,参与物质转化。
生态功能
参与氮固定(如固氮菌)、有机物分解和养分循环。
形成土壤团聚体,改善土壤结构。
农业应用
有益菌:促进植物生长(如根际固氮菌)。
病原菌:与植物病害(如真菌感染)相关。
环境意义
破伤风杆菌等芽孢杆菌可形成长期存活的菌落,与土壤污染和厌氧感染相关。
每克健康土壤中细菌数量可达3亿个,每亩地湿重可达100公斤。
主要分布于土壤表层(10-20厘米),深层土壤菌数较少。
多数细菌能形成孢子,适应极端环境(如高温、干旱)。
部分细菌(如假单胞菌)为机会型致病菌,需特定条件繁殖。
以上分类及特点综合了土壤微生物学的最新研究,涵盖主要类型、功能及生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