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飙突进运动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德国重要的文学与社会运动,其核心特点和背景如下:
时间范围 :主要发生在1760年代晚期至1780年代早期,持续约15年。
历史定位 :是德国启蒙运动的巅峰,也是反封建斗争的高潮,为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奠定基础。
反封建与个性解放
运动主张打破封建专制制度,强调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倡导通过个性解放实现社会进步。
民族性与文化自觉
提出“返回自然”的口号,推崇民间文学和民族风格,主张通过文学唤醒民族意识。
情感与理性的平衡
在崇尚理性的同时,强调情感的力量,认为艺术应表达人类真实的情感体验。
理论家 :约翰·沃尔夫冈·冯·赫尔德尔(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是运动的核心理论家,提出“天才、精力、自由、创造”四大原则。
作家代表 :
席勒 :《强盗》(Die Räuber)、《阴谋与爱情》(Die Verwandlung)等作品展现革命激情与人性探索;
歌德 :《铁手骑士葛兹封伯利欣根》(Faust I)、《少年维特的烦恼》(Die Leiden des jungen Werthers)等作品体现情感主义与个人主义。
文学转型 :标志着德国文学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的过渡,为后者发展奠定基础。
社会影响 :通过文学作品传播启蒙思想,推动社会对封建制度的反思与批判。
运动名称源自德国剧作家费迪南·冯·克林格尔的戏剧《狂飙突进》(Der Sturm),但实际内容与戏剧无关,仅为借用标题。
综上,狂飙突进运动是德国文学史上的重要阶段,其思想与作品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是启蒙运动在德国的延续与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