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工学专业是一门跨学科领域,主要研究新材料的结构、性能、制备及应用。其课程设置通常涵盖基础理论、专业课程及实践环节,具体内容如下:
数学与物理
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物理化学、固体物理等,为材料科学提供理论基础。
化学基础
涵盖无机化学、有机化学、材料化学等,涉及材料成分分析与合成原理。
材料科学导论
介绍材料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研究方法。
材料结构与性能
研究晶体结构、相图、缺陷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材料物理化学
探讨物质的热力学、动力学及电化学性质。
材料制备技术
包括溶液法、气相沉积、熔融法等材料合成工艺。
功能材料
研究半导体、磁性材料、超导材料等的功能特性及应用。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侧重高分子合成、复合材料设计及加工技术。
纳米材料与技术
涉及纳米结构设计、功能化及应用开发。
能源材料与器件
包括电池材料、光伏材料及能源转换系统。
材料分析测试
掌握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微观结构分析技术。
材料性能测试
通过拉伸试验、疲劳试验等评估材料的机械、电学等性能。
工程设计与开发
培养材料系统设计与工程应用能力。
生物医用材料 :研究生物相容性材料在医疗领域的应用。
环境材料 :开发可降解材料及环保型材料。
智能材料 :探索形状记忆合金、自修复材料等智能特性。
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为例,核心课程体系包括《材料科学基础》《物理化学》《固体物理》等基础课,以及《材料制备技术》《材料性能测试》等专业课,辅以实验课程和毕业设计。
新材料工学常与化学工程、机械工程、电子工程等学科交叉,例如材料表面工程与纳米技术结合,推动智能材料的发展。
以上课程设置旨在培养具备材料科学基础、工程实践能力及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适应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