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是指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物质条件,其内涵和分类可综合如下:
高原
海拔≥500米,地势相对平坦或起伏较小,如青藏高原、云贵高原。
山地
海拔≥500米,地形起伏剧烈,坡度陡峻,如喜马拉雅山脉。
丘陵
绝对高度≤500米,相对高度≤200米,地面崎岖不平,如江南丘陵。
平原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宜农业发展,如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盆地
四周高中间低,可形成独特气候,如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
已利用土地
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工矿交通居民点用地等。
宜开发利用土地
如宜垦荒地、宜林荒地、沼泽滩涂等。
暂时难利用土地
如戈壁、沙漠、高寒山地等。
按功能划分 :
农业用地(耕地、林地、草原);
建设用地(城市、交通、工矿);
生态用地(保护区、防护林);
旅游用地(风景名胜区)。
按存在形式 :
自然土地(未利用/低度利用);
人工土地(建设用地、改造土地)。
土地资源具有自然属性(如地形、土壤)和经济属性(如利用价值、开发潜力),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其数量有限且不可再生(如矿产资源),但可通过科技手段改善利用效率。
以上分类体系覆盖了土地资源的主要类型和特征,实际应用中需根据具体场景综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