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联教育就业服务是残疾人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聚焦残疾人教育、就业及社会保障工作,通过政策支持、资源整合和项目实施,帮助残疾人提升生活质量、增强就业能力并实现社会融合。具体工作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普及义务教育
推动残疾人接受九年义务教育,通过特殊教育资源倾斜、融合教育模式等措施,提高残疾人入学率。例如,某市残联通过“阳光助残扶贫基地”项目,依托“爱心车间”和产业发展带动残疾人就业,间接促进教育机会均等。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
开展残疾人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提升其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例如,组织残疾人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其获得相关证书并实现就业。
特殊教育资源保障
加强特殊教育机构建设,完善康复训练设施,提供个性化教育方案,支持重度残疾人融入社会。
就业创业支持
通过“公司+基地+贫困村”等模式,建立就业帮扶机制。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残联通过产业扶贫项目,每年帮扶贫困残疾人1.2万人次就业。
就业信息与平台建设
建立残疾人就业信息采集系统,整合岗位资源,开展线上线下招聘活动,拓宽就业渠道。
权益保障与援助
实施就业援助计划,为残疾人提供法律咨询、职业指导及创业扶持,保障其平等就业权益。
最低生活保障与救助
将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建立易返贫致贫监测机制,落实“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政策,防止规模性返贫。
康复与辅助器具
推广辅助器具适配服务,开展康复训练和心理辅导,帮助残疾人恢复或提升身体功能。
社会保障政策落实
协助办理残疾人社会保障相关手续,确保其享受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权益。
政策宣传与培训
通过举办业务培训班、经验交流会等形式,提升残联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推动政策落实。
目标管理与评估
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明确项目目标与创新亮点,定期开展绩效评估,确保工作成效。
残联教育就业服务以提升残疾人综合素质为核心,通过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多维度措施,助力残疾人实现自我发展与社会融合。各地残联根据实际情况创新工作模式,如广西的“阳光助残扶贫基地”和漯河的“公司+基地”模式,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