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工作涵盖多个领域,主要任务是通过科学手段监测环境要素变化,为环境管理提供数据支持。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水环境监测
采集水体样品,检测重金属(如汞、镉)、有机物(如化学需氧量)、营养盐等污染物;
监测水温、pH值、溶解氧等水质参数。
大气环境监测
测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污染物浓度,以及温度、湿度、风速等气象参数;
实时监控空气质量,评估污染源及扩散趋势。
土壤环境监测
检测土壤中的重金属(如铅、镉)、有机物、酸碱度等指标;
评估土壤污染风险及生态影响。
声环境监测
测量交通噪声、工业噪声等环境噪声水平,分析噪声污染源及传播特征。
辐射环境监测
监测电离辐射(如γ射线、α射线)和非电离辐射(如紫外线、可见光)。
通过污染物浓度数据与国家/地方标准对比,判断环境质量等级(如优、良、差);
建立环境质量变化趋势模型,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法规执行与监督
检查企业是否遵守环境法规及排放标准,处理环境纠纷;
参与环境事故应急监测,提供及时决策支持。
污染源管理
建立污染源档案,实施分类管理(如重点污染源监测、清洁生产审核);
协助制定污染治理方案及效果评估。
环境风险评估
评估建设项目、工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提出防控措施建议。
物理手段 :声学监测、辐射检测等;
化学手段 :重量法、分光光度法、色谱法等;
生物手段 :监测污染物对动植物及微生物的影响。
采用标准化的监测程序:任务接受→现场调查→方案设计→样品采集与处理→数据分析→报告编制;
确保数据准确性和可靠性,通过仪器校准、质控措施实现。
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的基础,需多部门协同合作,形成覆盖全面、动态更新的环境质量信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