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籍号是学生在教育机构注册时获得的唯一身份标识,用于区分不同学生并记录学习信息。其具体填写规则如下:
正式学籍号(G+身份证号)
适用于已办理身份证的学生,格式为“G”+18位身份证号码,例如“G110105199001011234”。
临时学籍号(L+18位数字)
适用于未办理身份证或身份证丢失的学生,由学校按规则生成,格式为“L”+6位地区划码+8位出生日期+4位随机码(共18位)。
历史学籍号(J+18位数字)
适用于早期入学且未办理身份证的学生,编码规则与临时学籍号相同。
身份证号填写
已办理身份证的学生直接填写身份证前18位;
未办理身份证的学生需按“6位地区划码+8位出生日期+3位顺序码+1位校验码”规则生成。
学籍号与身份证号的关系
正式学籍号以身份证号为基础生成,两者共享同一套编码规则;
若身份证号变更,需通过学籍系统重新办理学籍号。
其他信息补充
学籍号需与身份证号、户籍信息保持一致,出生日期需与身份证推出信息匹配。
信息变更 :若学生信息发生变更(如转学、转专业),需向学校申请办理学籍号变更手续;
系统差异 :部分学校可能将学籍号与班级、入学年份等信息组合编码,需按学校具体要求填写。
学籍号是学生参与考试、评优、转学等活动的核心凭证,填写时需确保信息准确无误。若发现学籍号错误,需及时联系学校教务部门处理。
以上规则综合了教育部门及多所学校的通用做法,具体填写方式可能因地区或学校政策略有差异,建议以所在学校最新通知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