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文中,“信”的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几类:
诚信、诚实
表示言行一致,如《论语》中“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信用的重要性。
确实、真实
用于描述事物或情况的真实性,例如《祭十二郎文》中的“信然邪”意为“果真如此吗?”。
信用、讲信用
指履行承诺的能力或行为,如《谏太宗十思疏》中“信者效其忠”强调以信用为准则。
信物、凭证
作为可靠依据的物品,如《中山狼传》中“不足执信”指不足以作为信任凭证。
翻译示例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诚信待人)
《后序》:“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领导失信用)
《中山狼传》:“是皆不足以执信也。”(这些都不能作为信任依据)
常见误区
“信”不等于“相信”的简单翻译,需根据上下文判断是表达诚信品质还是客观真实。例如“信可乐也”中的“信”应译为“确实”,而非“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