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电是伴随闪电和雷鸣的放电现象,根据其形成机制和危害特点,主要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定义
直击雷是云层与地面凸出物(如建筑物、树木、金属塔等)之间的直接放电现象,或云层内部不同电荷团之间的放电。
危害
可直接击中人畜或建筑物,造成触电伤亡或建筑损坏。雷电流通过物体时产生的高温可引发火灾或金属熔化飞溅。
特征
呈红色或白色火球状,运动速度约2米/秒,能通过门窗、烟囱等狭窄通道侵入室内。
危险性
因其隐蔽性和突然性,球形雷对室内人员和设备(如电脑、电话)的威胁极大。
形成机制
发生在两块云层之间或同一云层内部不同区域,电荷重新分布引发的放电。
危害
由于放电路径较短且能量分散,云闪对地面的直接危害较小,但可能引发森林火灾或对飞行器造成干扰。
分类
静电感应 :雷云接近地面时,在地面凸出物顶部感应出异性电荷,雷击后电荷释放产生的电场变化。
电磁感应 :雷击后产生的强磁场在金属导体上感应出高电压,引发二次放电。
危害
主要破坏电气设备(如线路、变压器)和电子系统,导致数据丢失或设备损坏。
电磁脉冲(EMP) :虽未被单独列为一种类型,但属于直击雷的次生灾害,主要通过感应作用破坏电子设备。
其他分类方式 :
根据地形和气象条件,雷电可分为热雷电、锋雷电、地形雷电等(分类7);或根据过电压类型分为直击雷过电压、感应雷过电压、雷电波侵入过电压(分类8)。
防雷建议 :
建筑物需安装避雷针、避雷带等防雷设施;
野外活动应避免高处、水域等易遭雷击区域;
关闭电器设备电源,避免雷击时产生感应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