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凝固后形成的液体是 血清 ,以下是相关说明:
基本定义
血液凝固后析出的无色透明液体为血清,是血浆中纤维蛋白原转化为不可溶性纤维蛋白后剩余的液体。
形成机制
血液凝固涉及凝血因子的激活和纤维蛋白的沉积,形成稳定的血凝块。此时,血浆中的凝血因子(如纤维蛋白原、凝血酶等)被消耗,钙离子浓度降低,导致血浆凝固。凝固后,血块收缩并析出清澈液体,即为血清。
主要成分
血清包含水(约90%)、电解质(如钠、钾、氯离子)、免疫球蛋白、白蛋白、脂蛋白、激素(如甲状腺激素)、维生素、酶类(如凝血酶原)、氨基酸及代谢产物等。
功能特性
生理功能 :提供激素、生长因子等活性物质,参与免疫反应和细胞修复;
临床意义 :用于检测血液疾病(如凝血功能异常)、感染、营养状态等。
组件 | 血浆 | 血清 |
---|---|---|
凝血因子 | 含有(如纤维蛋白原、凝血酶) | 缺失(被消耗) |
透明度 | 无色透明 | 无色透明 |
纤维蛋白 | 含有(参与凝固) | 缺失 |
钙离子浓度 | 较高 | 降低 |
血浆 :未凝固的血液液体,含凝血因子、免疫球蛋白等;
血块收缩液 :血块收缩时析出的液体,成分与血清相似但纤维蛋白含量更高。
血液凝固后析出的液体是血清,其形成与凝血因子的消耗和纤维蛋白沉积密切相关。血清在生理调节和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