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发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简称《通论》)的核心原因是为了解决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的严重经济危机,特别是大萧条期间持续的高失业率和企业开工不足问题。以下是具体分析:
大萧条的严重性
1929年经济危机引发全球性经济衰退,资本主义国家陷入长期萧条,失业率飙升至历史高位,传统经济理论(如自由放任政策)失效。
传统理论的局限性
以萨伊定律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主张“供给创造需求”,但危机中需求严重不足的问题无法通过市场自我调节解决,导致经济陷入恶性循环。
核心思想:有效需求不足
凯恩斯在《通论》中提出,经济萧条的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而非供给问题。他强调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对经济活动的关键作用。
政策主张:政府干预
为弥补市场失灵,凯恩斯主张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如公共支出、税收调节)和货币政策(如货币供应量调整)干预经济,刺激总需求。
经济学范式转变
《通论》推翻了传统自由放任经济观,奠定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引发“凯恩斯革命”。
政策实践的先驱
该书为西方国家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如美国罗斯福新政的核心思想就源于凯恩斯理论。
凯恩斯发表《通论》是应对1929年经济危机的必然选择,其理论创新不仅解释了危机成因,还提供了政府干预经济的可行路径,对后世经济学和宏观经济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