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效体现研学中的“研”与“学”,需从课程设计、实施过程和评价机制三个维度进行系统性设计,具体可参考以下要点:
主题定位与目标设定
课程需围绕明确主题设计,如自然观察、历史探究或科技体验,确保内容与学生年龄、认知水平及学习需求契合。
设定“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学)、过程与方法(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育)。
内容结构设计
采用“3+1”结构:30%自然/文化体验,30%实地考察/实验操作,30%成果展示/反思总结。
强调原创性与实践性,结合本地资源设计具有探索价值的任务,如制作生态标本、进行科学实验等。
强化学生主体作用
通过小组合作、项目式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提供充足的时间和资源支持,鼓励学生记录观察日志、撰写研究报告等。
专业师资与保障
配备具有相关领域资质的导师,如自然保护区管理员、科学家或行业专家,确保指导的专业性。
建立安全保障机制,包括交通、健康监测等,确保活动有序进行。
过程性评价与反馈
采用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如参与度、团队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
提供及时反馈,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策略,培养自我反思习惯。
成果展示与总结
组织成果展览、学术报告或跨学科项目展示,强化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开展活动总结会议,引导学生归纳收获、反思不足,形成学习闭环。
五育融合实践
在自然研学中融入劳动教育(如生态保护实践)、美育(如自然景观摄影)和体育教育(如户外拓展)。
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开展民俗体验、传统手工艺制作等活动,促进文化认同与传承。
科技与创新结合
利用VR/AR技术模拟自然现象、历史场景等,提升学习趣味性和沉浸感。
鼓励学生运用科技手段记录研学过程,如制作科普视频、数据分析报告等。
通过以上设计,研学活动既能实现知识的内化(学),又能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创新思维和综合素养的提升(研),形成“知行合一”的教育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