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夯实基层就业服务,需从多个维度综合施策,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关键方面:
“15分钟就业服务圈”
以社区为载体,整合网格资源,构建集就业服务、技能培训、休息驿站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服务网络。例如景宁县通过“就在畲乡”品牌,建立综合型人力资源市场与多个零工驿站,实现服务触角延伸至偏远地区。
线上线下协同
结合“浙里找零工”等线上平台和线下招聘活动,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岗位信息发布、供需匹配,同时开展政策宣讲、技能培训等活动,提升服务时效。
多元主体共建
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物业企业、工业园区等,联合行业协会、商会、商场等共建就业驿站、零工市场,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服务体系。
区域协同发展
推广“5+2就业之家”模式(省、市、县、街道+社区),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服务资源跨层级共享,例如浦东新区通过170余个站点织密就业网。
专业化人才培养
建立县域分片包干服务机制,县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工作人员下沉至街道、社区,提升服务人员业务能力。
精准化服务机制
通过数据赋能实现供需精准匹配,例如利用“立体化”就业网络平台,以数据地图形式呈现岗位信息,支持社交网络快速分享。
部门协同机制
建立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工信等多部门联动机制,形成政策协同、服务配套的工作体系。
监督与评估
将公共就业服务纳入乡镇(街道)、村(社区)级组织主责事项清单,定期评估服务效果,及时调整优化。
高校毕业生就业
针对高校毕业生的特点,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创业指导等活动,建立“青年求职能力实训营”等专项服务。
特殊群体保障
对残疾人、退役军人等特殊群体提供定制化帮扶,例如在易地搬迁安置区建立专项服务站点。
通过以上措施,可有效夯实基层就业服务基础,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需持续关注政策落实情况,结合地方实际创新服务模式,以适应不同区域、群体的就业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