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协议是《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的简称,是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学校三方签署的书面协议,主要用于明确三方在就业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以下是其核心内容及特点:
三方协议
由国家教育部统一印制,需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学校三方签字,是普通高校学生就业管理的重要文件。
法律属性
属于民事协议,受《民法典》调整,但与劳动合同不同,劳动合同是确立劳动关系的法律文件。
基本信息
包含三方姓名、性别、身份证号、联系方式等基础信息。
权利与义务
毕业生义务 :遵守校规校纪,完成学业,保证提供的信息真实可靠。
用人单位义务 :提供就业岗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协助办理入职手续。
学校义务 :指导就业,提供就业信息,维护毕业生合法权益。
就业安排条款
明确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地点、薪资待遇、保险福利等。
违约责任
规定三方违反协议的法律责任,如违约金、赔偿等。
模板结构 :通常包含协议头、三方权利义务条款、签字盖章页,部分版本包含附件(如体检表、技能鉴定报告)。
地区差异 :不同省份或高校可能使用统一模板或地方性版本,例如北京地区有专门的协议样式。
维度 | 就业协议 | 劳动合同 |
---|---|---|
签订阶段 | 就业前 | 就业后 |
法律性质 | 民事协议 | 劳动合同 |
主体范围 | 毕业生、用人单位、学校 | 仅毕业生、用人单位 |
权益保障 | 侧重就业权益(如档案转移、落户) | 侧重劳动权益(如工资、社保) |
签约前 :仔细阅读协议条款,避免模糊表述,必要时咨询法律或就业部门。
签约后 :保留协议副本,作为求职和维权依据。
以上内容综合了教育部规范及各地实践案例,具体条款可能因地区政策或高校要求有所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