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EPS变动率是衡量公司盈利能力变化的重要指标,其计算方法如下:
$$
text{EPS变动率} = frac{text{本期EPS} - text{基期EPS}}{text{基期EPS}} times 100%
$$
其中:
本期EPS :报告期内的每股收益,计算公式为:
$$
text{基本EPS} = frac{text{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当期净利润}}{text{当期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
$$
或
$$
text{传统EPS} = frac{text{本期毛利润} - text{优先股股利}}{text{期末总股本}}
$$
基期EPS :上一报告期的每股收益,计算方法同上。
净利润口径
基本EPS需使用税后净利润(即营业利润×(1-税率)),优先股股利需扣除;
传统EPS计算中毛利润需调整为营业利润。
股本调整
若报告期发生股票回购或增发,需使用加权平均数计算发行在外普通股股数;
加权平均数公式为:
$$
text{加权平均数} = frac{text{期初股数} times text{期初权重} + text{本期增发/回购股数} times text{本期权重}}{text{期初权重} + text{本期权重}}
$$
其中权重通常为发行时间比例。
计算示例
假设某公司2024年基本EPS为1.5元,2025年预计为1.8元,则变动率为:
$$
frac{1.8 - 1.5}{1.5} times 100% = 20%
$$
表示2025年EPS较2024年增长了20%。
摊薄效应 :若存在可转换债券、优先股等潜在稀释因素,需使用摊薄每股收益公式:
$$
text{摊薄每股收益} = frac{text{基本EPS}}{text{摊薄因子}}
$$
其中摊薄因子=1+当期发行在外优先股股数/基本EPS;
应用场景 :EPS变动率常用于财务分析、业绩评价及股票估值,数值越高说明盈利能力增强。
以上方法综合了不同场景下的计算逻辑,实际应用中需根据具体财报数据选择合适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