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代入学后的学历称谓,可结合科举制度及教育体系进行梳理:
童生
未通过县试(秀才考试)的读书人,不论年龄,均称为童生。这一阶段主要在私塾或官学学习。
生员(秀才)
通过县试者称为生员,是古代科举制度中的基础学历。生员可参加府试、院试,考中后进入国子监学习。
贡生
生员中成绩优异者可被选拔为贡生,享有免试入京赶考国子监的特权。
举人
通过乡试(省试)者称为举人,是科举制度中的第二级学历。举人可参加会试,考中后进入翰林院学习。
进士
通过会试者称为进士,是科举制度中的最高一级学历。进士可参加殿试,考中后授予进士及第称号,具备做官资格。
探花
进士中排名第三者称为探花,是科举考试中的第三名,通常会被选拔进入翰林院。
童生 :特指未取得生员资格者。
监生 :国子监学生,需通过贡生选拔。
禀生、增生、附生 :秀才分为三等,分别对应不同待遇。
古代学历体系与现代教育制度存在差异。例如,清朝末年《钦定学堂章程》中,小学堂毕业生称为“附生”,中学堂毕业生称为“贡生”,高等学堂毕业生称为“举人”,大学分科毕业生称为“进士”。这一划分与科举制度紧密相关,进士是古代学历体系中的最高层级。
综上,旧时入学后的学历称谓从低到高依次为:童生、生员、贡生、举人、进士,其中进士为最高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