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金、元、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体系中,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称为 殿试 ,又称“御试”“廷试”或“廷对”。以下是相关细节补充:
考试性质与地位
殿试是科举制度中等级最高的一级考试,由皇帝亲临考场出题并主持,选拔进士人才。通过殿试的贡士将直接进入仕途,是“抡才大典”。
考试时间与地点
时间 :通常在春季举行,具体时间因朝代和年份略有不同,清代多在四月或五月。
地点 :在京城(如北京)的皇宫内进行。
录取规则与称号
录取名额 :根据考生人数分三甲录取,一甲三人赐进士及第(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特殊制度 :清代末期曾将进士分为五甲,以表彰特别优秀者。
历史演变
殿试始于武则天时期,但未成定制,至宋朝正式成为常设考试。元代废除殿试,明清时期延续并完善了这一制度。
综上,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明确为 殿试 ,其地位和作用在科举体系中具有核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