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造假的手段多种多样,主要通过虚构交易、操纵财务数据等方式实现。以下是常见的财务造假手段及操作路径:
虚构交易与合同
通过伪造销售合同、发票、物流单据等,编造不存在的交易流水。例如农业企业虚增水产库存,养殖企业虚构存栏量。
会计分录 :借:应收账款/银行存款(伪造回款),贷:主营业务收入。
提前确认收入
在商品未交付或服务未完成时提前确认收入,如伪造验收单将未交付订单计入当期。
案例 :东方金钰在翡翠原石未交付时确认收入,虚增利润5.2亿元。
关联方交易非关联化
将关联方伪装成第三方客户,通过高价交易虚增利润,再利用体外资金回流掩盖资金缺口。
案例 :药企通过未披露的关联方高价销售产品,虚增利润119亿元。
虚增存货
在难以盘点的行业(如农业、养殖)虚报存货数量或价格,或伪造物流单据(如水产库存)。
案例 :养殖企业虚增存栏量,通过“自然灾害”计提减值掩盖造假。
伪造固定资产/在建工程
虚报研发费用资本化金额或虚构基建项目,将费用转化为长期资产。
案例 :公司虚增在建工程金额,藏匿虚增利润。
操纵资金流
伪造银行对账单或利用承兑汇票背书,构建虚假资金循环。
案例 :企业通过虚假交易循环资金,掩盖虚增资产痕迹。
少计或虚减成本
通过压低原材料采购单价、延迟确认费用、第三方代付等方式减少实际成本。
案例 :企业虚减原材料成本,提高利润。
跨期确认费用
将本期应计费用推迟至下期,或虚构费用提前入账。
案例 :房地产企业提前确认销售收入,同时推迟确认开发成本。
隐瞒或延迟披露
故意不披露或延迟披露重大关联交易、诉讼等事项。
案例 :母子公司通过非公允交易操纵利润,未及时披露关联关系。
滥用会计政策/估计
通过变更会计政策(如收入确认时点)或高估资产价值(如固定资产折旧)调节利润。
案例 :企业利用会计准则漏洞,将投资性房地产指定为公允价值计量资产。
虚构非经常性损益
通过政府补贴、资产处置等非经常性项目调节利润。
案例 :公司虚构重组收益,虚增净利润。
横向对比行业数据 :异常高于同行的毛利率、应收账款周转率骤降需警惕。
关注资金流异常 :存贷双高、资金循环不匹配可能隐藏风险。
强化审计程序 :对关联方交易、重大合同执行专项审计。
以上手段需结合具体行业特性分析,审计人员应通过多维度验证提升识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