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就业是经济稳定和民生保障的核心任务,需通过政策、服务、产业等多方面协同推进。以下是具体措施的综合梳理:
财政与金融政策协同
实施财政、货币、就业、产业等政策协同发力,通过稳岗返还、税收优惠、担保贷款等直接支持企业吸纳就业,推广直补快办模式提升政策效力。
重大项目与产业带动
推动重大产业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型城镇化,通过产业链延伸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例如支持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的复苏与发展。
失业保险与社保补贴
延续阶段性降费政策,提高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标准,落实社保补贴、培训补贴等,降低企业用工成本。
精准匹配与岗位供给
将招聘会、就业政策咨询等公共服务延伸至校园和企业,利用线上线下平台常态化开展招聘活动。
建设全国就业信息资源库和区域就业服务平台,实现岗位信息的精准匹配和高效对接。
技能培训与职业发展
开展线上线下职业技能培训,针对新兴产业需求培养技术人才,实施高校毕业生免费专业转换及技能提升计划,增强劳动者适应能力。
就业援助与兜底保障
对困难群体(如失业人员、残疾人)实施“两优惠、三补贴”政策,通过公益性岗位、劳务协作机制提供兜底帮扶。
完善就业援助工作机制,建立“一企一策”服务机制,确保零就业家庭至少一人就业。
高校毕业生就业
挖掘公共部门岗位,扩大市场化就业渠道,实施百万见习岗位募集计划,为超200万困难毕业生发放求职补贴。
鼓励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中小微企业就业,支持创业创新,建立城乡基层岗位归集发布制度。
农民工与特殊群体
加强劳务输出和劳务品牌建设,拓宽就地就近就业渠道,推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
完善就业援助机制,运用公益性岗位托底帮扶,确保零就业家庭就业。
防疫情稳经济保安全
通过防控疫情保障生产生活,稳定经济基本盘,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为就业创造稳定环境。
规范企业用工行为
支持企业与职工协商薪酬、调整工时,落实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规范裁员行为,减轻企业负担。
推广可复制的稳就业经验,因城施策、因业施策,支持地方发展特色产业和就业模式,例如组建劳务合作社参与工程建设。
通过以上措施的综合施策,可有效稳定就业总量、扩大就业增量、提升就业质量,推动经济与就业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