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就业新形态是当前社会保障领域的重要任务,主要包含以下核心内容:
扩大社保覆盖面
全面取消在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将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及新就业形态人员纳入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体系,确保更多人享有基本保障。
优化社保关系转移接续
改革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政策,使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在不同地区、不同就业岗位间流动时,社保权益不受影响。
制定专项指引
人社部发布《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休息和劳动报酬权益保障指引》《劳动规则公示指引》《权益维护服务指南》(简称“两指引、一指南”),规范平台用工行为,明确劳动者权益边界。
明确权益保障标准
通过指南细化劳动合同签订、工资支付、工时安排等具体标准,保障劳动者基本权益。例如,规定网约车驾驶员需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明确工作内容、报酬计算方式等。
政策引导与资源整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企业创新用工模式,同时加强行业自律。
促进资源高效配置
通过政策引导,推动新就业形态与数字经济发展深度融合,拓展就业领域和赛道,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加强行业监管 :建立专门监管机制,规范平台企业资质审核、数据安全保护等环节,防范劳动纠纷。
提升服务能力 :完善劳动争议调解、法律援助等维权服务体系,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
通过以上措施,既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又为其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实现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