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具防眩膜的工作原理主要基于微结构散射技术,通过特殊设计的光学结构减少高角度光线的反射,提升中心区域的照明效果。具体原理如下:
防眩膜通常由基膜和表面微结构层组成,其核心功能是控制光线分布,减少眩光并增强中心区域的亮度。根据不同的技术类型,防眩膜可分为以下两类:
微结构散射型防眩膜
通过表面微结构(如微球、颗粒或孔隙)实现光线散射。当光线照射到防眩膜表面时,微结构会改变光线的传播路径,将高角度的眩光抑制并集中到中心区域。
全反射型防眩膜
利用光学全反射原理,通过设计基膜与表面树脂的折射率差异,使光线在界面处发生全反射,从而减少透射光的损失并提高光束质量。
微球结构防眩膜
在防眩膜基膜中嵌入空心微球,当光线穿过微球时发生多次散射,有效抑制来自高角度的直接反射光,同时增强中心区域的漫反射光分布。
孔隙结构防眩膜
基膜表面形成均匀分布的微孔,光线穿过孔隙时因折射率变化产生散射,降低眩光强度。与颗粒结构相比,孔隙结构可减少光程损失,提高透射率均匀性。
防眩等级(UGR) :表示防眩膜对眩光的抑制能力,数值越小表示防眩效果越好。例如,UGR=19代表较高眩光水平,而理想防眩膜应达到UGR≤18。
透射率与均匀性 :全反射型防眩膜因减少光束损失,透射率更高且光束分布更均匀。
防眩膜广泛应用于汽车大灯、室内照明设备、显示器背光模组等领域。与传统防眩膜相比,新型防眩膜具有以下优势:
透射率提升30%-50%
光束均匀性改善2倍以上
耐磨损、耐划伤性能更强
通过优化微结构设计,防眩膜在提升照明效果的同时,兼顾了美观与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