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固是东汉时期的史学家、文学家,生活在公元32年至公元92年之间。以下是关于他的主要背景和成就的总结:
班固出生于东汉初年,此时汉朝经过光武帝刘秀的统治,已实现大一统,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为学术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
史学贡献
修撰《汉书》,记载西汉历史,与《史记》并称“前四史”之一,开创了纪传体断代史的范式。
在父亲班彪续写《史记》的《后传》基础上,完成《汉书》主体部分,至汉章帝建初中基本定稿。
文学地位
作为“汉赋四大家”之一,其代表作《两都赋》以宏大的叙事和精湛的艺术手法,成为京都赋的典范,被《文选》列为第一篇。
经学理论
编纂《白虎通义》,系统化谶纬神学理论,对后世经学发展影响深远。
早年经历 :16岁入洛阳太学,23岁父班彪去世后归乡。
仕途与创作 :曾任兰台令史、校书郎等职,后因父亲去世陷入困境,开始《汉书》创作。
结局 :永元四年(92年)被下狱处死,时年61岁,史称“班固之死:一代史学大家,为何惨死狱中?”。
班固与司马迁并称“班马”,其《汉书》以“纪传体”完善、叙事严谨着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均产生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