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大专院校中确实存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相关的专业或课程,但设置形式和层次存在差异,需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本科及研究生专业
部分高校如中山大学、湖北美术学院等已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硕士研究生专业,但此类专业属于研究生层次,不属于大专专业。
高职院校的非遗专业
多数非遗相关课程或专业集中在高职院校,例如:
文物修复与保护 :如南京艺术学院、浙江师范大学等高校设有相关专业,培养文物修复、文化创意设计等方向人才;
非遗传承与保护 :部分院校通过课程体系融入非遗内容,如广西民族大学、四川音乐学院等;
非遗创意设计 :如景泰蓝技艺与现代设计结合的课程,广东科贸职业学院通过校企合作开展实践项目。
课程体系融入
高职院校将非遗内容融入传统专业课程中,例如:
建筑类专业结合侗族风雨桥、鼓楼等非遗技艺开展实践教学;
艺术设计类开展国家级非遗项目如徐州琴书的传承教学。
校企合作与研培计划
多所高职院校与非遗传承人合作,开展非遗研培计划和大师工作室,例如江苏77所高职院校开设203门非遗类课程,培养258名相关专业学生。
非遗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可从事以下工作:
文物保护与修复(文博单位、博物馆);
文旅创意设计(文创产品设计、动画制作);
非遗传承与推广(非遗工作室、文化机构)。
我国大专院校通过本科/研究生专业、高职院校课程体系融入、校企合作等多种形式开展非遗相关教育,但需注意不同院校的层次差异。选择时可根据个人兴趣和职业规划,关注高校的非遗专业设置及实践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