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专业的课程设置通常涵盖理论基础、专业核心课程、选修课程及实践环节,具体如下:
高等数学
提供数学分析工具,用于气象模型和数据处理。
大学物理学
包括力学、热力学、电磁学等,为理解大气物理现象奠定基础。
计算机基础
掌握编程和数据处理技能,应用于气象模拟和信息分析。
大气科学基础
介绍大气的特征、组成和结构,是理解气象现象的核心课程。
大气探测学
学习使用卫星、雷达、自动气象站等设备获取大气数据。
天气学原理
研究天气系统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包括天气预报方法。
动力气象学
探讨大气运动规律,如风场、气压系统的形成机制。
数值天气预报
学习使用数值模型进行天气预测,包括WRF、ECMWF等主流模型。
农业气象学
研究农业与气象的关系,提供农业生产和环境管理的气象服务。
气象信息服务
学习气象信息的加工、处理和传播技术。
应用气象学方法
掌握应用气象学的理论和技术,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遥感原理及应用
介绍遥感技术在大气监测和环境评估中的应用。
生态学与环境科学概论
探讨气象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环境科学的基本方法。
气候资源学
研究气候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如风能、太阳能的预测。
微气象学
专注于小尺度气象现象,如城市热岛效应、森林气象学。
气象观测与预报实习 :通过实际操作掌握观测设备使用和数据记录方法。
GIS与遥感数据处理 :学习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影像分析技术。
毕业论文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气象问题。
气象学专业主要分为公共气象服务、农业气象、环境气象等方向,课程设置可能因培养目标略有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