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签就业协议是指用人单位或高校与学生签订就业协议或劳动合同,但学生并未实际就业或协议内容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的行为。这种行为通常涉及虚假就业证明、合同或协议,主要目的是骗取社会福利、保险金或满足就业率指标。
虚假就业协议
学生未实际就业,但通过单位盖章的协议证明就业状态,部分学校将就业协议与毕业证书、学位证书挂钩。
假就业合同
雇主与员工签订合同但未履行实际用工,常用于骗取社保、公积金等。
被就业
学生在未了解真实情况的情况下被迫签订协议,常见于高校就业压力下。
档案与户口问题
无实际就业单位会导致档案滞留学校,影响后续就业或落户。
法律风险
假协议可能涉及《民法典》中无效或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签署者需承担法律责任。
诚信影响
虚假就业记录可能影响个人信用记录和社会评价。
谨慎签订
仅与真实用人单位签订协议,对单位资质进行核实。
了解政策
熟悉《民法典》相关规定,明确协议法律效力。
维权途径
若发现协议虚假,可通过劳动仲裁或法律诉讼维护权益。
学校责任 :若因学校强制或威胁签订协议,可向教育部门投诉或法律途径维权。
第三方机构 :警惕代签服务,避免因疏忽陷入假协议陷阱。
通过以上措施,可有效防范假签就业协议带来的风险,保障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