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就业帮扶,综合不同地区政策及行动方案,主要包含以下类型和实施措施:
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
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 :通过"1131"服务(政策宣介、职业指导、岗位推介、技能培训)实现就业率90%以上。
困难毕业生 :专项支持计划提供免费培训、动态跟踪帮扶及个性化就业方案。
残疾人及困难人员就业
开展精准式对象认定,建立帮扶台账,提供岗位推荐、技能培训及创业服务。
实施"两优惠三补贴":税费优惠、创业担保贷款及社保补贴。
农民工及灵活就业人员
推广"普惠性+精准性"就业服务体系,提供直播带岗、跨区域就业协作及创业项目支持。
技能培训补贴
每年享受免费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标准最高2200元;培训合格后就业给予100%-100%补贴。
特殊群体(如贫困劳动力)可获更高比例补贴。
公益性岗位安置
优先安排距离退休不足5年人员及零就业家庭成员,补贴标准为当地最低工资的70%。
创业扶持
提供创业项目资金支持、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及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
动态管理与服务
建立就业困难人员数据库,实现精准识别与动态调整。
开展就业援助月、创业服务月等专项活动,集中推送政策与岗位。
跨区域协作
推动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建立对口协作机制,促进就业资源共享。
平台化服务
通过"阳光就业"行动、"聚企引才"等平台,对接企业需求与求职者供给。
企业社会责任 :鼓励企业开展"岗位开发-技能培训-就业跟踪"全链条合作。
特殊群体专项计划 :如针对矫正对象的职业技能提升计划。
以上措施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与精准服务相结合,旨在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不同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补贴标准与实施路径,形成差异化帮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