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核数是指原子或离子在电中性状态下的核外电子数量。以下是关于电子核数的详细说明:
电中性状态 :原子或离子失去或获得电子后,整体呈电中性,即正电荷(质子数)等于负电荷(电子数)。
核心与电子云 :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含质子和中子)和围绕其运动的带负电的电子云组成,电子排布遵循能量最低原则。
最外层电子数 :通常不超过8个(氢和氦为特例,均为2个);
次外层电子数 :不超过18个;
能量优先原则 :电子优先占据能量最低的轨道。
原子序数与电子数 :原子序数(质子数)等于电中性时的电子数;
离子电子数 :通过得失电子数调整原子序数得到,例如钠离子(Na⁺)失去1个电子,电子数为11-1=10。
氧原子 (O):原子序数8,电中性时电子数8,电子排布为1s²2s²2p⁴;
氯离子 (Cl⁻):原子序数17,获得1个电子后电子数18,电子排布为。
指标 | 定义 | 关系 | 示例 |
---|---|---|---|
质子数 | 原子核中质子数 | 决定原子序数 | 氧(O):8 |
中子数 | 原子核中中子数 | 影响原子质量 | 氧-18:8+10=26 |
电子数 | 核外电子数 | 电中性时等于质子数 | 氧(O):8 |
电子核数是描述原子或离子电中性状态的关键参数,其排布规律遵循能量最低原理,并通过质子数与电子数的平衡维持原子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