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虚词是文言文中不可或缺的成分,其功能多样且用法灵活。根据搜索结果,文言虚词主要分为以下几类,并附上典型例句:
第三人称代词
代人(如“他”“他们”)、代物(如“它”)、代事(如“此事”)
例:《马说》中“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代指千里马)。
指示代词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那”
例:《论语》中“君子哉若人”(指代前面提到的君子)。
反问代词
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马说》中“其真无马邪”(反问千里马是否存在)。
表并列关系
连接两个平等成分,如“黑质而白章”(黑底白章)
例:《劝学》中“蟹六跪而二螯”(并列描述蟹的形态)。
表承接关系
表示时间或逻辑上的先后顺序,如“温故而知新”(先温故后知新)
例:《祭十二郎文》中“故舍汝而旅食京师”(先舍弃你再赴京师)。
表转折关系
表示对比或相反意义,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青色胜过蓝草)
例:《六国论》中“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形势虽好却遭劫持)。
表假设关系
引导假设条件,如“若能以吴、越之众抗衡”(如果……就……)
例:《赤壁之战》中“若能以吴、越之众抗衡”。
表选择关系
表示选择关系,如“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或……或……)
例:《汉书·高帝纪》中“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
表示时间、地点、方向等关系,如“于今”“在所”
例:《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表原因)。
表时间
如“顷之”(一会儿)
例:《狼》中“顷之,一狼径去”(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跑走)。
表地点
如“于斯”(在这里)
例:《项脊轩志》中“某所,而母立于兹”(这个地方,母亲曾站在这里)。
表程度
如“甚、极”
例:《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亦快乐吗)。
结构助词
定语标志 :如“小大之狱”(“之”代指案件)
宾语前置标志 :如“宋何罪之有”(应为“宋有何罪”)
取消句子独立性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取消独立性)
音节助词 :如“犬坐于前”(补充音节)
语气助词
如“乎”“也”“矣”
例:《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乎”表疑问)。
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