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具的光谱曲线是指灯具发出的光强在不同波长(颜色)下的分布情况,通常以图表形式呈现。以下是具体说明:
波长范围
光谱曲线以波长(单位:纳米,nm)为横轴,光强(单位:流明/平方米,lm/m²)为纵轴。可见光范围通常集中在400-700nm,紫外线(UV)波长小于400nm,红外光波长大于700nm。
典型曲线特征
自然光源(如太阳光) :光谱曲线覆盖全波长范围,红绿蓝三原色光强比例接近自然光,显色指数(CRI)接近100,显色性最佳。
人造光源 :根据用途不同,光谱曲线会有所调整。例如:
白炽灯:红光强,蓝光弱,显色性较差(CRI约20-30);
荧光灯/LED灯:通过荧光粉或半导体材料补充缺失波段,显色性提升至50-80;
全光谱灯:刻意增加紫外线和红外线成分,红绿蓝比例接近自然光,显色指数接近100。
全光谱灯通过技术手段在可见光中模拟太阳光的光谱分布,具体优势包括:
显色性高 :CRI接近100,能更真实地呈现物体颜色;
光照均匀 :减少频闪和色差,提升视觉舒适度;
节能性 :部分型号通过优化光源结构降低能耗。
紫外线成分
紫外线(300-400nm)具有杀菌作用,但长期暴露可能对眼睛造成损伤,如引发白内障或黄斑病变;
可见光影响
适当强度的可见光有助于维持生理节律,但过强可能引发视觉疲劳;
红外光作用
红外光主要促进热量传递,正常照明强度下对眼睛无直接危害。
建议 :全光谱灯适合需要高显色性的场景(如摄影、阅读),但需注意使用时长,避免长时间暴露于紫外线环境。普通照明建议参考《GB/T 4047-2014 人造光源显色性评价标准》等国家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