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的时间划分因文化和学科领域不同而有所差异,具体可分为以下两种主要定义:
时间范围
寒冬通常指农历 十、十一、十二月 (即冬月、辜月、畅月),对应公历约12月中旬至次年1月。
节气依据
以二十四节气为划分依据,从 立冬(约公历11月7日) 开始至 立春(约公历2月3-5日) 结束。
地域差异
南方高海拔地区可能更早进入寒冬,而北方大部分地区寒冬集中在12月至次年2月。
时间范围
北半球寒冬为 12月至次年2月 ,此时段气温最低,天气最冷。
起始与结束
开始 :以 冬至(约公历12月21-23日) 为标志,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接受太阳辐射最少。
结束 :至 立春(约公历2月3-5日) ,太阳直射点北移,气温开始回升。
南北半球差异
南半球冬季为6-8月,与北半球相反。
数九寒冬 :冬至后的“数九”是民间对寒冬的感受性划分,从冬至算起,每九天为一个“九”,共九个“九”,约持续170天。
地域差异 :同样在12月至次年2月,北方和南方的气温差异显着,北方多严寒天气,南方则相对温和。
综上,寒冬的时间划分需结合具体语境:若指农历时段则为十月至次年正月,若指公历气象学定义则为12月至次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