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报表中存货的编制需要遵循会计准则和相关规定,具体操作可分为以下步骤:
成本构成
存货成本包括采购成本(买价、运费、关税等)和加工成本(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等)。外购存货还需考虑装卸费、保险费等其他必要支出。
费用化支出
非正常损耗、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不计入存货成本,需费用化处理。
发出计量方法
先进先出法 :以最早入库的存货成本作为发出成本,反映历史成本信息。
后进先出法 :以最新入库的存货成本作为发出成本,反映当前成本信息。
加权平均法 :计算本期平均成本,公式为:
$$text{加权平均单位成本} = frac{text{期初库存成本} + text{本期购入成本}}{text{期初库存数量} + text{本期购入数量}}$$。
库存调整
材料成本差异 :采用计划成本核算时,需根据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异调整。
商品进销差价 :售价金额法下需核算商品进销差价。
盘存方法
实地盘存法 :期末通过实际盘点数量推算发出数量,公式为:
$$text{销售数量} = text{期初库存} + text{本期采购} - text{期末库存}$$。
永续盘存法 :每笔销售均记录数量和成本。
减值测试
若存货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需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公式为:
$$text{可变现净值} = text{估计售价} - text{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 - text{销售费用}$$。
资产负债表
存货项目需根据以下公式填列:
$$text{存货} = text{原材料} + text{库存商品} + text{委托加工物资} + text{周转材料} + text{材料采购} + text{在途物资} + text{发出商品} + text{材料成本差异} - text{存货跌价准备}$$。
若采用计划成本核算,需加或减材料成本差异。
财务报表附注
需披露存货的计价方法、成本核算方法、主要存货项目的构成及质量状况等。
企业应根据自身业务特点选择合适的计价方法,并保持一贯性。
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需符合会计准则,避免高估资产。
定期进行存货盘点,确保账实相符,发现差异需及时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