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字的诗句在古典文学中较为丰富,以下是整理后的分类示例:
一、先秦经典
《诗经·小雅·正月》:“民劳吏无德,岁美天有道。”(反映民众疾苦与天时关系)
《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室。”(以桃树比喻民众繁衍)
《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仁以为己任。不亦弘乎?死而后已。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虽未直接用“民”字,但体现以民为本思想)
二、唐宋诗词
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借景抒发对民众疾苦的同情)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以草喻民,表达对生命力的赞美)
苏轼《和陶饮酒二十首 其一》:“民风坦和平,开户夜无钞。”(描绘安定的社会景象)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遗民悲昶衍,旧俗接鱼蚕。”(表达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
三、其他朝代
隋唐时期:
李世民《奉天竭诚敬》:“奉天竭诚敬,临民思惠养。”(体现帝王恤民思想)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虽未直接用“民”字,但展现对边疆民众的关怀)
宋代:
苏轼《和赵郎中捕蝗见寄次韵》:“民病何时休,吏职不可越。”(批评官吏失职导致民生问题)
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隐含对民生疾苦的牵挂)
明清时期:
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虽未用“民”字,但强调民众在历史中的重要性)
注:部分诗句存在多义性,如《论语》中未直接用“民”字,但思想涉及以民为本;《诗经》中“民”多指先民或族群,与现代“民众”含义存在差异。建议结合具体语境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