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市就业形势呈现出以下特点:
新增就业目标
根据规划,2025年城镇新增就业目标为6万人左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保持在200万人左右,累计实现更充分就业。
就业质量改善
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5%,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450万人。
劳动权益保障加强,劳动关系更加和谐稳定,更多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
新兴行业带动就业
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智能医疗等领域持续发展,数据科学家、算法工程师、新能源技术人才需求旺盛。
高端制造业(如新能源汽车、半导体设备)和先进制造领域成为新增长点,成为拉动就业的新引擎。
传统行业转型
传统行业(如建筑、房地产)因技术升级收缩,就业岗位减少;计算机类人才供过于求,就业质量下滑。
文科类岗位竞争加剧,但法学、医学等专业因社会需求保持较高满意度。
供需矛盾突出
高校毕业生规模创历史新高(1222万),硕士、博士毕业生比例提升,供需失衡问题显着。
技能缺口较大,57%的IT负责人表示难以找到熟练人才,AI、新能源等领域对跨学科能力要求提高。
区域差异显着
东部沿海地区就业机会多但竞争激烈,中西部地区通过政策支持(如“一带一路”)带动就业,但发展前景相对有限。
政策与创业支持
政府推出重点群体就业计划、扩大公共部门招聘、鼓励创业等措施,缓解就业压力。
2025年就业市场在新兴行业和高端制造领域潜力较大,但需通过提升劳动者技能、优化教育结构、加强区域协同发展等措施,化解结构性矛盾。政策支持与市场机制需共同作用,以实现更高质量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