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报征集志愿是指在每批次录取结束后,针对第一志愿未录满额的院校,由省级教育考试机构公开招生计划缺额,供未被录取且分数达标的考生重新填报志愿的机制。以下是具体说明:
适用范围
适用于全国普通高校招生中,第一批至第四批录取的院校,且仅针对 第一志愿未录满额 的院校开放。
时间节点
在各批次第一志愿录取完成后、下一批次录取开始前进行,需关注省级教育考试院官方通知。
填报对象
仅限 未录取考生库中状态为“自由可投”且分数达标的考生 ,包括已填报过志愿但未录取的考生。
信息获取
考生需通过省级教育考试院官网或官方合作平台,及时查看本批次招生计划缺额名单,了解可填报院校及专业。
志愿填报
按照招生计划缺额的志愿结构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填报。填报时需注意:
志愿顺序需符合院校要求(如专业级差、服从调剂等);
不得重复填报已填报过的院校或专业。
注意事项
征集志愿填报时间较短,需在查询完常规志愿录取结果后尽快完成;
若错过填报时间,将无法参与本批次补录。
增加录取机会
为第一志愿落选的考生提供第二次填报机会,弥补因招生计划不足导致的录取遗憾。
优化资源配置
通过考生二次选择,促进高校招生计划与考生需求的匹配,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
某高校某专业在第一志愿录取中缺额5个,省级招办会在录取结束后3天公布具体计划。未被该专业录取且分数达标的考生可根据公布信息,在规定时间内填报该专业的征集志愿,竞争剩余的5个录取名额。
认为征集志愿是“补录”
征集志愿与“补录”不同,补录通常在征集志愿之后进行,且仅限特定考生群体(如专项计划、降分录取等)。
忽视志愿顺序
征集志愿同样需要合理规划志愿顺序,部分院校对专业级差、调剂政策有明确要求。
通过以上说明,考生可充分理解征集志愿的机制与意义,结合自身情况制定科学填报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