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篙里行》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通过白骨遍野、鸡鸣罕见的景象,展现战乱后荒凉破败的景象。
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以春日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象,反衬长安城的荒废与人烟稀少。
杜甫《悲青坂》
“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白是骨。”
描绘边塞雪景与战争遗骸,凸显边疆人烟稀疏的悲壮感。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
通过“平沙莽莽”和“风夜吼”的意象,表现大漠孤寂、人迹罕至的边塞风光。
王维《使至塞上》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沙漠中孤独的烟柱与落日,象征边塞人烟稀少。
柳宗元《江雪》 :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通过“千山”“万径”的夸张描写,展现极地荒凉景象。
陶渊明《和刘柴桑》 :
“荒涂无人归,时时见墟。”
以田园荒废、墟落稀疏,表达归隐后的孤寂心境。
王维《终南山》 :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通过“云深不知处”的描写,隐喻隐士居所的幽深与隐秘。
人烟稀少与荒凉的关联 :
诗句中常通过自然意象(如“白骨”“荒涂”“孤烟”)与时间(如“千里”“万径”)的叠加,强化人烟稀少的氛围。
艺术手法 :
诗人常借景抒情,如杜甫在《春望》中以春意盎然的自然景象反衬战乱后的荒芜,增强悲剧色彩。
以上诗句均通过不同视角展现了人烟稀少的意境,既有边塞孤寂,也有田园荒废,可结合具体场景灵活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