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士及第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最高功名,具体指通过科举考试最终在殿试中取得优异成绩者的称谓。以下是详细说明:
考试层级定位
进士及第是科举制度中通过殿试考生的最高等级称号,属于科举体系的最顶端。
时间与考试阶段
殿试是科举考试的最后一级中央政府考试,通常在会试后的第二年春天举行。
一甲 :前三名
状元 (鼎元):赐“进士及第”称号,可直接授予翰林院编撰(六品官职);
榜眼 、 探花 :赐“进士及第”称号,授予翰林院编修(正七品官职)。
二甲与三甲
甲、乙、丙各若干名,统称“进士”,但无额外荣誉称号。
唐代 :进士考试合格即称“及第”,但仅一甲前三名明确赐此称号;
宋代至明清 :仅殿试一甲前三名赐“进士及第”,其余归为“进士出身”或“同进士出身”。
进士及第者通常进入仕途,如状元多任翰林院官职,榜眼、探花多任翰林院编修,其他进士也可能获得地方官职或中央重要岗位。
科举制度通过进士及第的层级划分,为寒门子弟提供了上升通道,对维护封建统治和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综上,进士及第不仅是个人学识与能力的象征,更是古代社会流动的重要机制,体现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社会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