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志愿是中考或高考志愿填报中的一种策略,其核心特点和作用如下:
填报规则
零志愿指考生在志愿填报时, 只能选择1个非本区域学校 作为第一志愿,且该志愿通常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
录取机制
若考生分数未达到志愿学校投档线,将直接进入下一批次录取程序;
若分数达到投档线,需根据填报人数与招生计划的比例(如1:1.2)参与差额投档,仍可能因竞争激烈而落选。
突破本区域限制
允许考生报考外区重点高中,尤其适合因本校名额限制无法被推优或录取的考生。
增加录取机会
在本区优质学校竞争激烈时,零志愿可作为“保底志愿”,增加进入较好学校的概率。
精准定位
需结合自身分数、位次及目标学校招生计划,预测该校在本批次的录取门槛。
风险提示
若志愿学校选择不当,可能错过所有优质录取机会;
部分学校在零志愿中竞争尤为激烈,需谨慎评估。
该政策自2007年起在上海市实施,专门为外区优质高中提供招生计划(约15%),通过提前录取机制促进教育资源均衡。
注意 :零志愿与“空志愿”不同。空志愿指完全放弃填报,而零志愿是主动选择其他区域学校,两者在录取流程和策略上有本质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