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扶贫就业工作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发挥了关键作用,通过政策创新、产业升级和就业服务优化,持续推动脱贫人口稳定就业和收入提升。具体表现如下:
稳岗就业核心目标
以“保岗位、保就业、保稳定”为核心,计划输转城乡富裕劳动力3.12万人,创造劳务收入11亿元,确保脱贫人口务工规模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
防止返贫底线
通过就业监测预警系统(含“大数据+网格员”模式)和精准帮扶机制,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2024年底全国脱贫人口务工规模达3305.2万人,超年度目标286万人。
产业兴旺与就业衔接
832个脱贫县培育2-3个主导产业,总产值超1.7万亿元,近3/4脱贫人口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利益联结机制。
推进“四个一批”产业帮扶:巩固一批、升级一批、盘活一批、调整一批,完善联农带农机制。
特色产业与品牌建设
发展壮大脱贫地区特色劳务品牌(如“煤城人”劳务品牌),加大交通补助和企业吸纳就业奖补力度。
推广电商赋能计划,建设村级直播间,培训500名农民主播,促进农产品销售。
技能培训与就业匹配
开展1300多人次的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常态化实施“志智双扶”行动和“雨露计划+”,提升脱贫人口就业技能。
建立人员帮扶清单和岗位需求清单,推动人岗精准匹配。
权益保障与兜底措施
加强劳动权益保障,协调降低外出务工生活成本,通过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496.3万贫困人口。
东西部劳务协作
深化东西部协作,推动就业帮扶车间提档升级,规范乡村公益性岗位管理。
社会参与与激励机制
设立“企业帮扶积分制”,积分兑换税收优惠或采购资格;推行“第一书记项目擂台赛”,激发社会资源投入。
2024年前三季度,脱贫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5%,连续4年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2025年作为过渡期最后一年,将继续优化监测机制,强化产业就业帮扶,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同时为乡村振兴奠定基础。
以上措施体现了“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防变量”的综合施策思路,通过政策、产业、技能、服务等多维度协同发力,推动脱贫人口就业与乡村全面振兴有效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