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驾驶技术根据自动化程度和功能差异,通常被分为以下六个等级,具体划分如下:
功能 :仅具备基础安全辅助功能,如紧急制动(AEB)、车道偏离预警、盲区监测等,无法主动控制车辆行驶。
责任 :驾驶员需全程控制车辆,事故责任由驾驶员承担。
功能 :实现单一维度控制,如自适应巡航(车速控制)或车道保持(方向控制),但无法同时兼顾两者。
典型应用 :定速巡航、自动紧急制动、车道保持辅助系统。
功能 :可同时控制车速和方向,例如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但驾驶员需持续监控路况并准备接管控制权。
常见场景 :高速公路驾驶、自动泊车辅助,但需驾驶员定期干预。
功能 :在特定场景(如高速公路)下实现完全自动驾驶,驾驶员可短暂转移注意力(如休息、用餐),但需在系统请求时立即接管。
技术要求 :需激光雷达(如Orin X)、高算力芯片(如Orin X)及端到端大模型支持。
功能 :在特定场景(如城市道路、复杂交通环境)下实现高度自动化,但需在复杂场景或系统故障时由驾驶员接管。
技术挑战 :需更复杂的传感器融合、决策算法及安全冗余设计。
功能 :在所有道路和天气条件下实现完全无人驾驶,无需驾驶员干预。
现状 :尚未实现商业化,仍在研发阶段。
技术发展现状
目前市场上主流车型多集中在L2级,如特斯拉Autopilot、比亚迪“天神之眼”C级系统等。L3级及以上技术正在逐步量产,例如小鹏计划2025年底推出真L3级软件,吉利X7等车型也宣称具备类似功能。
责任与法规
L3级及以上系统出现事故时,责任通常由车企承担。但不同地区对智能驾驶的法规尚在完善中,需关注当地政策。
产业链支撑
智能驾驶依赖传感器(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等)、高算力芯片及5G通信技术,相关企业如华为、比亚迪、吉利等正在加大投入。
以上分级体系综合了国际标准(如SAE)与行业主流技术路线,未来随着技术成熟,智能驾驶将逐步普及并提升交通安全与出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