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币作为货币体系中的次要组成部分,具有以下核心特征:
不足值货币
辅币的名义价值通常高于其实际金属价值(即面额大于材质价值),属于典型的不足值货币。例如,1元辅币的金属成本可能仅占面值的几分之一。
材质与形式
多数辅币由铜、镍等贱金属或其合金铸造,部分辅币为纸制。金属辅币因流通频繁、磨损快,故采用限制铸造政策。
有限法偿性
辅币为有限法偿货币,指法律规定每次支付辅币的数额有限制,超过限额可拒绝接受。例如,我国《人民币管理条例》规定,辅币面额5角、1元等低于其面值50%,超过2元则不强制流通。
流通范围
主要用于日常小额交易和找零,避免因小额货币流通成本过高而影响经济效率。
国家垄断铸造
辅币的铸造权由国家垄断,私人不得自由铸造。这一措施确保货币发行的统一性和稳定性。
与主币的关联性
辅币与主币保持固定兑换比例(如1元辅币兑换1元主币),但实际兑换可能因市场波动而调整。
在金属货币体系中,辅币的有限法偿性是其核心特征。随着信用货币制度的发展,辅币逐渐演变为象征性货币,其金属属性被弱化,主要承担价值储藏功能。
辅币通过限制铸造、规定法偿性和材质选择,平衡了流通需求与货币稳定。其设计既保障了日常交易的便利性,又通过国家干预维护了货币体系整体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