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数学活动中,“哪个多哪个少”的教学目标是通过直观操作和语言表达,帮助幼儿掌握数量比较的基本方法。以下是综合多个教案设计的教学方案:
核心目标
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数量的多、少和一样多。
延伸目标
能用语言清晰表述操作过程和结果。
培养有序操作的习惯。
教具
动物卡片(如鸡、兔、猴、狗等)。
植物卡片(如萝卜、桃子、花朵等)。
标记图(用于排序和对应)。
实物道具(如瓶盖、骨头等)。
学具
每个幼儿一套卡片和标记图。
基础操作材料(如小棒、积木等)。
情境导入
通过故事或游戏引入主题,例如:“猴妈妈有5个桃子,小猴有3个桃子,桃子够分吗?”激发幼儿兴趣。
初步感知
展示两组物体,引导幼儿直观感受数量差异,例如:“这里有4只小兔,4个萝卜,它们是一样多吗?”。
一一对应法
教师示范:用标记图将物体一一对应排列,如3只小兔对应3个萝卜,边操作边说:“一只小兔吃一个萝卜。”。
幼儿操作:给每只小动物或植物分配对应物品,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完成排序。
结果判断
引导幼儿观察操作结果,总结:“小兔和萝卜是一样多,因为每只小兔都有萝卜吃。”。
拓展比较:更换动物和物品,如猴子和桃子,重复操作过程。
不同场景应用
分类游戏 :将不同物品按数量分类,再比较每组多少。
生活情境 :用瓶盖和瓶子比多少,尝试重叠对应和并列对应的方法。
语言表达训练
要求幼儿完整描述操作步骤,如:“我先给3只小猴送桃子,每只小猴一个,现在桃子剩下了。”。
难点突破
部分幼儿可能难以理解“一样多”的概念,需通过反复操作和强化感知。
可以使用“配对游戏”帮助幼儿建立对应意识。
注意事项
操作材料要安全无毒,大小适合幼儿抓握。
鼓励幼儿独立完成操作,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家庭作业
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比较玩具、餐具等物品的数量,并用简单语言描述结果。
区域活动
在数学区投放更多材料,如不同形状的积木、拼图等,支持幼儿自主探索数量关系。
通过以上步骤,幼儿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的比较方法,还能在操作中培养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可根据幼儿发展情况调整材料难度和活动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