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注重形式的现象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国家政策导向
教育政策强调学校资质与拨款挂钩,形式化工作(如规范排版、考勤制度等)是满足政策要求的基本条件,直接关联学校能否获得财政支持。
行政考核压力
学校需应对教育部门及社会对教育质量的评估,形式化工作(如定期仪式、标准化报表)是展示学校规范运作的重要手段。
经费保障需求
国家拨款、社会赞助等资金分配与学校形象和规范性挂钩,注重形式有助于提升学校吸引力,间接增加学费收入和社会资源。
商业合作需求
企业赞助往往与学校形象宣传相关,形式化活动(如升旗仪式、月会)可作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广告”,促进合作机会。
社会评价体系
当前社会对教育机构的评价存在“以貌取人”倾向,形式化工作(如精美PPT、规范管理)被视为教育质量的“直观体现”。
集体行动惯性
学校作为社会机构,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如其他学校做法)的影响,形成“跟风”形式主义现象。
功利化办学理念
部分学校将文化建设视为应付检查的工具,而非育人的载体,导致形式化、表面化的文化活动泛滥。
责任推诿机制
教师因担心越级反映问题无果,可能选择沉默,进一步助长形式主义风气。
教学环节 :过度强调作业格式、考试评分标准等表面指标。
管理行为 :严格考勤制度(如迟到记过)、频繁仪式活动(如每周升旗)占用学习时间。
文化活动 :PPT设计注重排版而非内容深度,文化活动流于形式。
要改变这一现状,需从理念、机制和参与度三方面入手:树立“育人为本”的文化理念,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鼓励师生共同参与文化创建。只有这样,才能让形式主义回归教育本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