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防疫需从人员管理、场所管理、健康监测和应急响应等多方面入手,综合权威信息整理如下:
健康监测与报告
建立晨午检制度,每日测量体温,发现异常(≥37.3℃)或咳嗽、腹泻等症状需立即就医并报告学校。
实施“日报告”和“零报告”机制,追踪师生健康轨迹,发现中高风险地区旅居史或接触病例者需及时隔离。
人员流动控制
严格校门管理,外来人员需核验健康码、行程卡并登记,校外无关人员禁止入校。
推广无接触配送,外卖、快递需提前预约并消毒,倡导学生收取时佩戴口罩。
环境清洁与通风
定期清洁教室、宿舍等场所,重点消毒呕吐物、排泄物污染区域,使用塑胶手套和口罩操作。
每日开窗通风不少于3次,每次30分钟,使用空调时保证新风输入。
安全防护措施
公共场所(如食堂、图书馆)设置1米以上间隔,避免面对面接触,减少聚集性活动。
保持卫生间清洁,毛巾、餐具等物品定期消毒。
日常健康自查
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无纸巾时用衣袖,避免用手触碰面部。
勤洗手,使用流动水或免洗洗手液清洁,接触公共物品后及时消毒。
应急处理机制
建立隔离观察室,对发热、咳嗽等症状学生进行隔离,并追踪接触人员。
与医疗机构建立协作机制,对确诊或疑似病例及时转诊,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疫苗接种 :加强流感、诺如病毒等疫苗的接种,降低传染病传播风险。
心理关怀 :关注师生心理健康,提供心理疏导支持,缓解疫情带来的焦虑情绪。
通过以上措施,学校可有效防控疫情,保障师生健康与安全。需根据疫情动态调整防控策略,形成常态化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