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对语文的定义和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概括:
语文的双重属性
叶圣陶提出“语文是口头文学和书面语言的合称”,强调“文本于语,不可偏指”,即语文既包含语言知识与规律,又包含言语活动与作品。这种定义突破了传统将语文仅视为文字或文学的局限,突出了语言的动态过程(言语活动)和静态存在(语言系统)的统一性。
语言与言语的辩证关系
他进一步阐释,语言是静态的规则体系,而言语是动态的语言运用过程。书面语言(文)是口语(语)的记录形式,但二者不可割裂。例如,书面表达需遵循口语表达的逻辑与情感,而口语交流又需依赖书面语言的规范。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
叶圣陶主张语文教育应培养“诚实的、自己的话”,强调写作需基于真实体验与独立思考,而非模仿他人。他反对死读,提倡“活读运心智”,通过阅读广泛素材、筛选精华内容,形成独立判断与表达能力。
教师角色的转变
他提出“语文老师不是给学生讲书的,而是引导学生读书的”,强调阅读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教师应通过问题引导、情境创设等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思考能力,而非单纯灌输知识。
叶圣陶作为现代语文教育的奠基人,其理论对新中国语文课程体系建立具有深远影响。1949年他主导编纂的中小学语文教材,首次将“语文”作为独立学科确立,强调语言文字与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后续语文教育改革奠定了基础。
综上,叶圣陶的语文观既注重语言知识的系统性,又强调语言运用的实践性,其教育思想至今仍对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