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美声唱流行歌曲需要结合两种唱法的共性与差异,以下是具体方法:
弱化胸腔共鸣
美声强调胸腔共鸣以获得宽广音域,但流行更依赖口腔和鼻腔共鸣。演唱时需减少胸腔共鸣的参与度,通过调整软腭位置,使声音更集中于口腔和鼻腔的协同共鸣。
强化鼻腔共鸣
流行歌曲常通过鼻腔共鸣增加温暖感和穿透力。练习时可用"鼻腔共鸣练习"(如哼鸣练习)来强化这一技巧,例如唱高音时将共鸣位置前移至鼻腔。
适度使用头腔共鸣
在需要提升音高的部分,可适度引入头腔共鸣,但需避免过度使用导致声音空洞。例如周深在《匆匆那年》的高音部分就巧妙运用了头腔共鸣。
咬字位置前移
美声咬字通常靠后且拉长,流行咬字需调整至更靠前、更自然的口腔位置,确保歌词清晰可辨。可通过模仿日常说话或轻声跟读练习。
情感表达内敛
美声情感表达较为含蓄,流行则更注重直接传递情绪。练习时需注意控制情感的幅度,避免过度夸张,同时结合歌词内容调整呼吸和发声力度。
灵活运用气息控制
快歌 :采用"切割气息"技巧,将长气分成短促有力的冲击,保证每个字清晰。
慢歌 :回归美声式长线条气息,确保旋律流畅顺滑。
可通过"狗喘气"(深吸慢呼打嘟噜)等练习提升气息控制能力。
调整共鸣与腔体
流行唱法需简化共鸣层次,减少胸腔共鸣的用量,通过调整软腭开合度来适应不同段落需求。例如在副歌部分适当打开软腭以增强共鸣,主歌部分则保持紧闭。
避免过度依赖美声技巧 :如咬字过重或发声位置后仰,需调整为更符合流行风格的状态。
接受审美差异 :流行与美声的审美标准不同,需适应流行音乐更注重个性化和情感共鸣的特点。
通过以上调整,美声基础将有助于提升流行歌曲的演唱表现,关键在于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