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调整是审计过程中对财务报表进行调整的重要环节,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重分类调整
由于会计政策或管理需求,将资产、负债或所有者权益中不含有未分配利润的项目进行调整。例如,将长期借款转为短期借款(资产负债表调整)或收入与成本的相互调整(损益表内部调整)。
当期影响损益调整
涉及当期利润的调整,如提前确认收入、推迟确认费用或调整资产减值等。
期初调整
涉及上一年度的调整,但不影响当前审计年度。例如,上年度未计提的折旧或未确认的收入。
货币资金调整
通过现金盘点核对账目,调整现金、银行存款等账户余额。
存货盘存调整
核对实际库存与账面数量,调整存货账面价值。
业务操作调整
审计发现业务操作不规范时,提出改进建议或调整业务流程。
调整范围 :仅限财务报表中存在错误、遗漏或不合规的项目。
是否影响损益 :分为当期影响损益(如收入、成本调整)和不影响损益(如重分类调整)。
调整主体 :注册会计师提出调整建议,被审计单位根据审计结果决定是否调整账务。
编制调整分录
以会计分录形式反映调整内容,汇总为审计差异调整表。
审核与批准
审计师审核调整分录的合理性和合规性,被审计单位审批后执行调整。
同步修改财务报表
调整后需与审定数保持一致,部分企业可能仅调整报表而不修改账簿。
调整性质具有非强制性,最终决定权在审计单位。
不同审计调整的难易程度差异较大,通常重分类调整最易操作,当期影响损益调整最复杂。
通过以上分类与流程,审计调整能够确保财务报表真实、准确,维护财务信息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