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指标是通过两个有联系的指标数值对比计算得出的相对数,用于反映现象之间的数量对比关系。根据应用领域和计算方式的不同,相对指标可分为以下几类:
股票技术分析类
相对强弱指标(RSI) :反映股价相对强弱程度,公式为 $RSI = 100 - frac{100}{1 + RS}$(其中 $RS = frac{text{平均上涨幅度}}{text{平均下跌幅度}}$)
移动平均线(MA) :通过计算N日收盘价的平均值,判断趋势方向
乖离率(BIAS) :衡量股价与N日移动平均线的偏离程度,公式为 $text{BIAS} = frac{text{当日收盘价} - text{N日移动平均价}}{text{N日移动平均价}} times 100%$
成交量指标 :如MACD(指数平滑异同移动平均线)结合成交量判断趋势力度
经济统计类
动态相对指标(发展速度) :同一现象不同时期的数值对比,常用百分比或倍数表示(如GDP年增长率)
结构相对指标 :总体某部分与总体数值的比重(如恩格尔系数)
比例相对指标 :反映总体内部各部分的比例关系(如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社会现象类
老年人口抚养比 :老年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反映社会负担
城乡一体化指数 :不同地区发展水平的对比
无名数
以系数、倍数、百分数、千分数等形式表示,如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粮食产量(千克/人)
有名数
以复名数形式表示,如“每万人拥有公共汽车辆数”
比较相对指标 :不同空间同类现象的静态对比(如不同国家的GDP增长率)
强度相对指标 :不同性质总量指标的对比(如人均GDP)
指标选择 :需结合具体分析目的选择合适指标,如技术分析侧重RSI、MACD,经济分析侧重GDP增速、通货膨胀率等
信号验证 :单一指标可能出现假信号,需结合其他指标或成交量验证(如RSI上穿MA且放量)
以上分类覆盖了相对指标的主要类型和应用场景,实际应用中需根据具体问题灵活选择和验证。